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古诗
❶ 知否知否是什么诗
是清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古诗扩展阅读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的句子
《如梦令》李清照。
全词: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❸ 绿肥红瘦的诗句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古诗扩展阅读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下起了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得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
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代 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❹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的句子
这首词出自宋朝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词为:昨回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答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大意为: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古诗名和作者
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古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于是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古诗名和作者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❼ 类似“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诗句还有哪些
冠盖满京华
锦屏记
生于望族
九全十美
扣朱门
药窕淑女
穿越三从四德
穿越以和为贵
喜盈门
剩女不淑
福要双至
穿越后的悠闲生活
名门喜事
名门秀色
北宋生活顾问
南宋生活顾问
清朝经济适用男
百花深处
❽ 李清照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网络的解释为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有一类雨况,雨点大如豆,却又十分稀疏,落下时作噼啪乱响,若伴有呼啸风声,常常令人在夜晚朦胧半醒,留下深刻印象。
2.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有一点晕晕的。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古人说不胜酒力,认为酒的力量使人晕醉,休息一晚,酒力逐渐减退,便恢复清醒,不消残酒,应该是说一夜睡眠,仍然有部分残余的酒未被抵消掉力量。
3.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应该是丫鬟吧,听见主人醒来打哈欠,丫鬟便来卷床帘,服侍小姐起床。小姐想起昨夜朦胧中雨点滴落、狂风呼啸的巨大响声,便关心地问院子里的海棠有没有事,丫鬟说老样子。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个解释我不同意,就算以后进了棺材也不同意。莫名其妙的。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瘦"形容人憔悴瘦削的面容,形容花柔损的状态。花瓣的硬度小,大雨过后常常发皱、打蔫,而叶子硬度大,几乎不受影响,古人眼里,一场大雨,使叶子吸饱水分,反而变得更肥厚。
所以丫鬟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没有被夜雨打的残破凋零。小姐便生气了,即便雨点稀疏,娇嫩的海棠花没有受到大的伤害,也肯定十分憔悴(叶子则恰恰相反),所以~你怎么能说是老样子呢,你应该回答说绿肥红瘦,知道了吗?记住了没?没文化又不细心~
白话译文
❾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句诗出自古诗《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句诗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专《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属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