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古詩
㈠ 浪淘沙的作者生平簡介以及古詩的含義,表達了什麼
這首絕句贊頌了黃河的氣勢宏大,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㈡ 古詩詞的論文,涉及許多詩詞及作者生平經歷,都算抄襲嗎
原文和生平背景點到為止即可,如果大量引用就不合適了。
㈢ 求李白的著名詩句及生平簡介
李白名句: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
餞別校書叔雲》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北風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蜀道難》
1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油天姥吟留別》
李白生平和詩歌藝術特色:
李白生平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葯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
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像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像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
李白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
㈣ 用劉禹錫的生平,古詩寫的作文
樓主,你好!
劉禹錫,字夢得,生於772年,卒於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後裔。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
劉禹錫耳灞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游學長安,上書朝廷。
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後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
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飢,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樓主根據這些資料刪減改編一下吧
㈤ 古代詩人簡介20個
1.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3.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4.李賀。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5.陳子昂。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6.王勃。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7.賀知章。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8.王昌齡。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9.王維。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10.孟郊。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登科後》等。
11.賈島。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閬仙,人稱「詩奴」,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代表作有《長江集》,《詩格》,《病蟬》,《唐詩紀事》等。
12.劉禹錫。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13.李商隱。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代表作有《錦瑟》《無題》《春雨》等。
14.杜牧。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代表作有《阿房宮賦》《遣懷》《樊川文集》等。
15.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代表作有《孟浩然集》《過故人庄》《春曉》《宿建德江》等。
16.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詩人,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代表作有《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夏日絕句》等。
17.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代表作有《梅花》《登飛來峰》《王臨川集》等。
18.辛棄疾。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代表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美芹十論》《稼軒長短句》等。
19.蘇軾。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人。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0.唐寅。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字伯虎,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代表作有《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落霞孤鶩圖》《六如居士全集》等 。
㈥ 王維的生平經歷,及當時所寫的古詩.
王維年譜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生於武後長安元年,卒於肅宗上元二年( 701-761)。(據陳鐵民〈王維年譜〉,文收氏著《王維新論》,北京師范學院 出版社,一九九○年九月北京第一版,一九九二年一月第二次印刷)
其他知見年譜:
王右丞年譜一卷 明.顧起經編 文收《王右丞集》內 明萬曆三十四年
(1606)奇字齋刊本 明.嘉靖刊本
王右丞年譜一卷 清.趙殿成編 文收《王右丞集》內 清乾隆間刊本
王維年表 庄申編 文收氏著《王維研究.附錄三》 香港:萬有圖書公司 一九七一年四月
王維年譜 張清華 上海學林出版社 一九八七
王維年譜證補 張清華 北京:文學遺產 一九八八年六月
王維年譜 佚名 日.岩波書店 中國詩人選集六 一九五八
輸入、建檔者:國立交通大學共同科通識教學組副教授潘呂棋昌
建檔日期:一九九八年四月三日
701 辛丑 周 則天帝 大足一(長安一)
■帝在東宮。 郭元振為涼王、都督。拓境千五百里,軍糧支數十年。
▲王維生。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生於武後長安元年,卒於肅宗上元二年(701-761 61)。
702 壬寅 周 則天帝 長安二
■帝在東宮。 突厥寇鹽夏。薛季昶、張仁願御之。
▲王維二歲。
703 癸卯 周 則天帝 長安三
■帝在東宮。 唐休璟相。 貶魏元忠。
▲王維三歲。
704 甲辰 周 則天帝 長安四
■帝在東宮。 復作大像。 崔玄暉相。 姚玄之為靈武安撫大使。 張柬之相。
▲王維四歲。
705 乙巳 唐 中宗 神龍一
■正月,張柬之、崔玄暉、敬暉、桓彥范、袁恕己舉兵誅張易之、昌宗,遷太後於上陽宮。帝復位。 復國號曰唐。 立韋氏為後。 以武三思為司空。賜柬之五人王爵,罷其政事。 韋後用事。 太後崩。 柬之出為刺史。
▲王維五歲。
706 丙午 中宗 神龍二
■太平、安樂公主各開府置官屬。 敬暉等出為刺史。 貶五王,尋殺之。立重俊為太子。
▲王維六歲。
707 丁未 中宗 景龍一
■太子重俊起兵誅五三思父子,兵潰而死。
▲王維七歲。
708 戊申 中宗 景龍二
■朔方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 仁願相。 用墨敕邪封官。 安樂公主適武延秀。上官氏為昭容。
▲王維八歲。
709 己酉 中宗 景龍三
■無紀事。
▲王維九歲。知屬辭。
710 庚戌 中宗 景龍四(睿宗 景雲一)
■六月,韋後弒帝立溫王重茂。 臨淄王隆基起兵討韋氏,誅其屬。隆基為平王。相王旦復位,廢重茂為溫王。
▲王維十歲。
711 辛亥 睿宗 景雲二
■默啜請和。 郭元振、張說相。 太平公主復邪封官。貶姚、宋。 置十道按察使。 郭元振、張說罷。 召司馬道士至京,尋許還山。
▲王維十一歲。
712 壬子 睿宗 太極一(玄宗 先天一)
■八月,傳位太子,尊帝為太上皇。 沙陀金山朱邪氏入貢。
▲王維十二歲。
713 癸丑 玄宗 開元一
■以高麗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地方二千里。 郭元振相。 太平公主誅。力士知內侍省。 張說、劉幽求相。 講武驪山。貶元振。姚元之相。張說出為刺史。幽求罷。
▲王維十三歲。
714 甲寅 玄宗 開元二
■置左右教坊。 汰僧道。 突厥圍北庭逋護,郭虔瓘擊斬其子。 毀天樞焚朱玉錦綉於殿前。 薛訥敗於契丹。 作興慶宮、花萼樓、勤政樓 出宮人。 吐蕃寇隴右。 敕諸州修常平倉法。 薛訥大破吐蕃。幽州節度經略大使。
▲王維十四歲。
715 乙卯 玄宗 開元三
■薛訥為涼州大總管、郭虔瓘為朔州大總管以備突厥。 置侍讀官,以馬懷素、褚無量為之,待以師傅禮。 郭虔瓘為安西四鎮經略大使。 張孝嵩西域,八國請降。
▲王維十五歲。離家赴長安。
716 丙辰 玄宗 開元四
■太上皇崩。 拔曳固斬默啜以降。 突厥降戶叛,薛訥、王晙討之。 姚崇罷。宋璟、蘇頲相。
▲王維十六歲。在長安。
717 丁巳 玄宗 開元五
■行幸東都。 置營州都督於柳城。 令史官隨宰相入侍,群臣對仗奏事。訪逸書。
▲王維十七歲。在長安,間至洛陽。
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18 戊午 玄宗 開元六
■令州縣行鄉飲酒禮。 還西京。 吐蕃請和,以舅甥署誓文。
▲王維十八歲。在長安。
719 己未 玄宗 開元七
■徙宋王憲為寧王。
▲王維十九歲。在長安。七,月赴京兆府試。
詩:
賦得清如玉壺冰
720 庚申 玄宗 開元八
■宋璟、蘇頲罷。 源乾曜、張嘉貞相。
▲王維二十歲,在長安。春,就試吏部,落第。是年,每從岐王范等游宴。
721 辛酉 玄宗 開元九
■改蒲州為河中府置中都。 宇文融為勸農使。 突厥求和。 敕舉縣令。姚崇卒。張說相。 王君■為河西隴右大使。 造黃道游儀。
▲王維二十一歲。是春,擢進士第,解褐為太樂丞;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大約在是春。尋坐累,謫濟州司倉參軍,是秋離京之任。
詩: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722 壬戌 玄宗 開元一0
■幸東都。 置朔方節度使張說兼領之。 內侍楊思勗討平安南。 北庭節張嵩大破吐蕃。 張說建議始募兵充宿衛,兵農之分自此始。
▲王維二十二歲。在濟州。
723 癸亥 玄宗 開元一一
■北巡,以並州為太原府,置北都。 張嘉貞罷。 置麗正書院。 始置長宿衛。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
▲王維二十三歲。
724 甲子 玄宗 開元一二
■選名臣為諸州刺史。 以楊思勗為輔國大將軍。 宇文融為御史中丞。明,兼戶部侍郎。 如東都。
▲王維二十四歲。
725 乙丑 玄宗 開元一三
■更命長從宿衛為(弓廣)騎。 命宰相餞諸州刺史於洛濱。 更集仙殿為賢殿,置學士、直學士。 十一月,封泰山。 十二月,還東都。 大年。
▲王維二十五歲。是年,裴耀卿仍為濟州刺史,維亦仍在濟州;祖詠擢第授官後東行赴任,嘗過濟州,維留之宿,且送之制齊州,賦詩贈別。
詩:
喜祖三至留宿
贈祖三詠
送別(《萬首唐人絕句》題作〈齊州送祖三〉)
726 丙寅 玄宗 開元一四
■張說修五禮。 李元紘相。 說罷。 戶部奏戶口極盛。
▲王維二十六歲。是夏之前,離濟州司倉參軍任。
727 丁卯 玄宗 開元一五
■王君■擊吐蕃於青海西。 作十王宅、百孫院。 賜貴近絲一綟宮珠育蠶。 蘇頲卒。吐蕃陷瓜州。 盜殺王君■。 還西京。 蕭嵩為河西節御吐蕃。
▲王維二十七歲。官淇上疑在是年。
728 戊辰 玄宗 開元一六
■楊思勗討平嶺南獠。 張說兼集賢院學士。 行開元大衍歷。
▲王維二十八歲。隱淇上疑在是年。
729 己巳 玄宗 開元一七
■朔方節度使禕攻拔吐蕃石堡城,賜名振武軍。 宇文融相。 八月生日為秋節。融貶聚斂之臣始此。
▲王維二十九歲,在長安。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是冬,孟浩然還襄陽,行前,有詩贈維,維亦有詩送之。
詩:
送孟六歸襄陽
730 庚午 玄宗 開元一八
■令百官休日選勝行樂。 宰相裴光庭兼吏部尚書奏循資格。 吐蕃入貢。
▲王維三十歲。
詩:
華岳
731 辛未 玄宗 開元一九
■以詩書賜吐蕃。 幸東都。
▲王維三十一歲。妻亡約在是年。
732 壬申 玄宗 開元二0
~t48fm3x2l20;
■信安王禕大破契丹兵。 還西京。
▲王維三十二歲。
733 癸酉 玄宗 開元二一 閏三月
■遣大門藝討渤海不克。 韓休相。 左丞相宋璟致仕。 休罷。 張九齡。分天下為十五道,置采訪使。
▲王維三十三歲。是年前,房琯為盧氏令,維有詩贈之。
詩:
贈房盧氏琯
734 甲戌 玄宗 開元二二
■幸東都。 李林甫相。 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大破契丹。 京城置丐者病坊。
▲王維三十四歲。仍閑居長安。秋,赴洛陽,獻詩張九齡求汲引,玄隱於嵩山。
詩:
上張令公
735 乙亥 玄宗 開元二三 閏十一月
■冊壽王妃楊氏。
▲王維三十五歲。春,仍隱於嵩山。尋拜右拾遺,遂離嵩山至東都任職。
詩:
獻始興公(張九齡)
736 丙子 玄宗 開元二四
■北庭都護蓋嘉運擊破突騎施。 始敕禮部侍郎掌貢舉。 張守珪使討擊使祿山討奚、契丹,敗績,送京師,上赦之。張九齡爭之,不聽。 守珪奏史思明為果毅。 九齡罷,以李林甫、牛仙客並相。
▲王維三十六歲。在東都,為右拾遺。冬十月,隨玄宗還長安。
737 丁丑 玄宗 開元二五
■崔希逸破吐蕃。 貶九齡為荊州長史。 殺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 林甫爵晉國公、仙客豳國公,以刑措也。 宋璟卒。 武惠妃卒。
▲王維三十七歲。自春徂夏,在長安任右拾遺。秋,赴河西節度使幕為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本年四月張九齡貶荊州長史後,維有詩寄之。
詩:
寄荊州張丞相
738 戊寅 玄宗 開元二六
~t48fm3x2l20;
■立忠王璵為太子,改名亨。 封南詔婆邏閣為雲南王,居太和城。 罷龍軍。
▲王維三十八歲。五月,崔希逸改任河南尹,維旋亦自河西還長安。
739 己卯 玄宗 開元二七
■貶張守珪。 蓋嘉運擊擒突騎施可汗骨啜。 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始南面贈弟子為公、侯、伯。 吐蕃入寇,御之。 是歲戶口極盛,行者萬里持半兵。
▲王維三十九歲。在長安。仍官監察御史。
740 庚辰 玄宗 開元二八
■張九齡卒。
▲王維四十歲。遷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選,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
詩:
哭孟浩然
741 辛巳 玄宗 開元二九
■吐蕃入寇,擊破之。 寧王薨,追謚曰讓皇帝。 吐蕃陷石堡城。
▲王維四十一歲。春,自嶺南北歸,嘗過瓦官寺謁璇禪師。隱居終南山約始於是年歸長安後。
詩:
謁璇上人
742 壬午 玄宗 天寶一
■以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 改官名。 享玄元皇帝於新廟。 李適之相。厥始微。
▲王維四十二歲。在長安。是年轉左補闕。
743 癸未 玄宗 天寶二
■祿山入朝。 轉運使韋堅引滻水作廣運潭成。
▲王維四十三歲。在長安。仍官左補闕。維與王昌齡、王縉、裴迪集青龍寺(在長安新昌坊,參見《長安志》卷九)懸壁上人院,共賦詩(維詩題曰〈青龍寺懸壁上人兄院集〉),約在此年(說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第一二八、一二九頁)
詩:
青龍寺懸壁上人兄院集
744 甲申 玄宗 天寶三
■改年曰載。 以安祿山兼范陽節度使。
▲王維四十四歲。仍在長安為左捕闕。始營藍田輞川別業最晚當在本年。
745 乙酉 玄宗 天寶四
■回鶻懷仁可汗擊殺突厥白眉可汗,於是北邊稍安,而回鶻遂全有突厥故地。懷仁卒,葛勒立。 以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兼河東節度使。 以楊太真為貴,更為壽王冊妃韋氏。 安祿山敗奚、契丹。
▲王維四十五歲。遷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疑在是年。又嘗至南陽郡,遇神會和尚。
詩:
榆林郡歌
746 丙戌 玄宗 天寶五 閏十月
■王忠嗣為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大破吐蕃於青海積石,又破吐渾全部。 李適之罷相。陳希烈相。
▲王維四十六歲。轉庫部員外郎疑在此年。
747 丁亥 玄宗 天寶六
■李林甫賀野無遺賢。 祿山得出入禁中。 王忠嗣奏祿山必反,林甫遂惡嗣,貶之。 名驪山宮曰華清。 以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以天下歲貢賜林甫。 高仙芝為四鎮安西節度使。
▲王維四十七歲。仍官庫部員外郎。
748 戊子 玄宗 天寶七
■高力士為驃騎大將軍。 賜祿山鐵券。 楊釗判度支事。貴妃姊三人皆封夫人。哥舒翰築神威軍應龍城。吐蕃不敢近青海。
▲王維四十八歲。遷庫部郎中。
749 己丑 玄宗 天寶八
■林甫奏停折沖府上下魚書,自是精兵皆聚於西北邊,中國始無武備。 哥翰攻拔吐蕃石堡城。
▲王維四十九歲。仍官庫部郎中。閏六月,蕭嵩薨,秋末下葬,維為作輓歌。
詩:
故太子太師徐公輓歌四首
750 庚寅 玄宗 天寶九
■封西嶽。 賜祿山爵東平郡王,將帥封王自此始。 以祿山兼河北采訪使 賜楊釗名國忠。 南詔王閣羅鳳反,陷雲南郡。
▲王維五十歲。是春,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
751 辛卯 玄宗 天寶一0
■為祿山起第於親仁坊。祿山兼河東節度使。 鮮於仲通討南詔,敗績,楊忠仍以捷聞。 武庫火。 高仙芝擊大食,敗績。 祿山討契丹,敗績,以國忠領劍南節度使。
▲王維五十一歲。是年守母喪,仍居輞川。十月,吳郡別駕前京兆尹韓朝宗葬於藍田白鹿原,維為作墓誌銘。
文:
唐故京兆尹長山公韓府君墓誌銘
752 壬辰 玄宗 天寶一一
■祿山擊契丹。 國忠為御史大夫。 林甫死,國忠相。
▲王維五十二歲。三月初,服闕,拜吏部郎中。是年吏部改為文部後,仍守此職。
753 癸巳 玄宗 天寶一二
■追削林甫官爵。 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 如華清宮。
▲王維五十三歲。仍官文部郎中。是夏,李■出為睢陽太守,維有詩送之。是秋,晁衡還日本國,維作詩贈行。又,本年九月衡岳瑗公南歸,維嘗與崔興宗共賦詩送之(據〈送衡岳瑗公南歸詩序〉、〈同崔興宗送瑗公〉可知)。
詩:
送李睢陽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754 甲午 玄宗 天寶一三 閏十一月
■祿山入朝,加左僕射,歸范陽。 李密伐南詔,敗沒,國忠更以捷聞。
▲王維五十四歲。仍官文部郎中。
755 乙未 玄宗 天寶一四
■祿山請以蕃將代漢將,從之。 哥舒翰入朝,留京師。 如華清宮。 十月,祿山反。遣封常清儒翁京御祿山。 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 以仙芝統軍屯陝。封常清敗於虎牢。祿山陷東京。 仙芝退保潼關,河俱陷。 制太子監國。 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俱起兵討賊 斬仙芝、常清,以哥舒翰為副元帥。 郭子儀使李光弼、仆固懷恩擊祿山兵,進拔馬邑。
▲王維五十五歲。轉給事中。
756 丙申 肅宗 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 七月改元
■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許遠為睢陽太守。 賊史思明陷常山,陷九郡。 子儀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光弼入常山,執安思義與思明,大敗之。 真源令張巡起兵雍邱討賊。 子儀、光弼與思明戰於九門敗之,進拔趙郡。又戰於嘉山,大敗之,復河北十餘郡。 六月,哥舒戰於靈寶,大敗,賊遂入關。 國忠定議幸蜀。 帝出奔蜀,次馬嵬,忠及溎妃誅。 留太子東討賊。 子儀、光弼聞京師陷,引入井陘。 七月,太子即位於靈武,尊帝為上皇。 上皇至蜀。令狐圍雍邱。
▲王維五十六歲。仍為給事中。上年十一月,安祿山反。是年六月,祿山兵陷潼關,尋入長安;玄宗奔蜀,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服葯取痢,偽稱瘖疾。祿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陽,拘於菩提寺,迫以偽署。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八月,祿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園諸工奏樂,諸工皆泣,維於菩提寺中聞之,悲甚,潛賦凝碧詩。九月之後,被迫為祿山給事中。○元崇至輞川訪維,疑在本年六月長安陷落之前,是時維仍官給事中。
757 丁酉 肅宗 至德二 閏八月
■上皇在蜀。 安慶緒殺祿山。 殺建寧王倓。 思明寇太原,光弼破之。子儀平河東。 慶緒使思明守范陽。 李成式討平永王璘。 上皇遣使張九齡。 張巡擊走尹子奇。 子儀戰於清溝,敗績。 張鎬相。 九,子儀收復西京、華陰、弘農。 十月,睢陽陷。 子儀收復東京,取陽及河內。 帝入西京。 慶緒走保鄴。 十二月,上皇自蜀還西京。以張氏為淑妃。 思明等降。
▲王維五十七歲。九月,唐軍收西京。十月,收東京。唐軍入東京後,維及諸陷賊官皆被收系,尋勒赴西京。維在西京,與鄭虔、張通等並囚於宣陽里楊國忠舊宅。十二月,陷賊官以六等定罪,維以凝碧詩嘗聞於行在,又是時其弟縉官位已顯,請削己職以贖兄罪,肅宗遂宥之。
758 戊戌 肅宗 乾元一(至德三) 二月改元,復以載為年
■李輔國用事。 徙楚王俶為成王。 置觀察使。 立成王為太子,更名豫 思明復反。 命子儀等九節度討班慶緒,以宦者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拔衛州,遂圍鄴。
▲王維五十八歲。是春復官,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官舍人時,同賈至、岑參、杜甫等並為兩省僚友,唱和甚盛。是年六月之前,嚴武為京兆少尹,維嘗與之往來。是秋,復拜給事中。請施庄為寺,當在此年。是年,賈至官中書舍人(參見《舊唐書》本傳),嘗賦〈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王維、岑參、杜甫等並有和章。
詩:
和賈舍人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
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759 己亥 肅宗 乾元二
■思明稱燕王。 九節度兵潰於相州。 思明殺安慶緒還范陽,僭稱帝。 弼大敗思明於河陽。 召子儀還京。
▲王維五十九歲。仍官給事中。是年沙門惠干進所注《仁王經》,維代為作表。是春,錢起為藍田縣尉(說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第四三二至四三六頁),與有相互酬和之詩:維賦〈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起作〈酬王維春夜竹停贈別〉;維另賦〈送錢少府還藍田〉,起又作〈晚歸藍田酬王維給事贈別〉。據上述錢起和章,可推知本年春維仍官給事中。
詩: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送錢少府還藍田
左掖梨花
送韋大夫(陟)東京留守
文:
為乾和尚進注仁王經表
760 庚子 肅宗 上元一(乾元三年) 閏四月改元
■子儀領邠寧。 光弼破思明於懷州,又破之於河陽。 劉晏為戶部侍郎,度支使。 江淮都統劉展反。明年討平。 李輔國遷上皇於西內。 制儀統諸道兵定河北,魚朝恩沮之。 光弼拔懷州。,擒安太清。
▲王維六十歲。是春,嚴武為河南尹,赴任前至維宅訪別,人賦十韻。夏,轉尚書右丞。
詩:
河南嚴尹見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
文:
門下起赦書表
761 辛丑 肅宗 上元二
■光弼與思明戰於邙山,敗績。河陽、懷州皆陷。 史朝義殺史思明。 梓段子璋反,討平之。 以光弼為太尉,統八道鎮臨淮。 加輔國兵部尚。 以建子月為歲首。始朝上皇於西內。
▲王維六十一歲。仍官尚書右丞。是年春,弟縉為蜀州刺史未還,維上〈責躬薦弟表〉,乞盡削己官,放歸田裡,使縉得還京師。五月四日,縉新除左散騎常侍,維進上謝恩狀。七月,卒,葬於輞川。
○關於維的卒年,《舊唐書》本傳說:「乾元二年七月卒。」《新唐書》本傳則雲:「上元初卒,年六十一。」《趙譜》定卒於本年七月,並說:「集中有〈謝弟縉新授左散騎常侍狀〉,其系尾年月,乃上元二年五月四日¨¨¨則新史之說為優也。」又傅璇琮指出:「《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三)底明確記載:『上元辛丑,尚書左(右?)丞王維卒。』」(《唐代詩人叢考》第一一三頁)按,趙、傅之說皆可信,今從之。
文:
責躬薦弟表
㈦ 清平樂村居古詩的作者生平
清平樂村居的作者辛棄疾的生平,完全是一幅早期彷彿開掛,後半生卻又壯志難版酬的曲折人生。辛棄疾字權幼安,號稼軒,生卒年1140 ~ 1207,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㈧ 根據古詩講敘詩人生平的書籍
入門通例是王力復的《詩詞格律概制要》。大學詩詞那本觀點頗為偏激,不宜初學。
南方人還是看地區吧,有些地區的方言保留了入聲(而不是仄聲,中華土地不存在沒有仄聲的方言)。粵語,以及雲南、浙江、湖南的某些地區的方言都有入聲,其完整程度也不一樣,最好自己對照一下(拿入聲字聲部跟自己的方言對照一下),發音短促(按國際音標就是輔音作尾)的就是入聲了。
若喜歡寫詞,還要多買一本《白香詞譜》或者《唐宋詞格律》。
㈨ 急求!!!!!!高考古詩文鑒賞 各朝代背景 和各詩人生平經歷 越簡單明了越好!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採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麼含意?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於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於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後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10年北京卷)
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雲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註: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藉助於描寫白日將盡、浮雲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於梧桐的鴛鸞竟巢於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
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
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
⑤、徂(c)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願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點:
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㈩ 清平樂村居古詩的作者生平簡介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內原字坦容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