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句
⑴ 關於清明節的古詩
1、郊行即事
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專磯。
莫辭盞酒屬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2、寒食上冢
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3、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4、清明日憶諸弟
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5、江南清明
鄭准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採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⑵ 關於清明節的古詩大全
1、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
原文: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譯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4、壬戌清明作,清代:屈大均
原文: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譯文:陣陣輕寒,彌漫在清晨,片片陰雲,籠罩在暮色時分。愁悶里,竟然未覺到春意已沉。落花滴淚,是因有風雨的侵臨,啼鳥無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國的江山啊,突然稱為夢寐,中華英傑人物又一次消沉。那醉夢獨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廣,卻無處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5、清明日,唐代:溫庭筠
原文: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譯文: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飛舞,色彩斑斕,猶如在畫扇中一樣。桃樹滿園,桃花和鬱金花競相開放,紅遍了田野。人們興沖沖結伴踏青,出發時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顫顫欲滴,歸來時領略到微風穿過柳絲拂面而來。
驕傲的馬匹在帳幃旁昂首嘶鳴,雞群從剛打開的籠子里爭先恐後地竄出來,「咯咯咯」地叫著,四處覓食。不知是誰瞄準鳥兒在發射飛彈?黃鸝趕緊飛入隔牆的庭院,在房頂上宛囀鳴叫,彷彿說:人們啊,請不要傷害我們,不要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吧!
⑶ 關於清明節的古詩詞
1、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宋代: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2、清明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3、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4、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5、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
五代: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6、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宋代:辛棄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⑷ 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
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
⑸ 描寫清明節的古詩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作者:【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回宮傳蠟燭,答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
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
據唐代孟浩然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⑹ 寫清明節的詩句有那些
1、綉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一。
綉羽,指有著內美麗羽毛的鳥。自得,容自認為得意。紅顏,指年少的孩子。騎竹,騎竹馬,以竹竿為馬做游戲。無緣,無分。此以鳥兒自在地銜花、少年快樂地騎竹游戲來反襯詩人的老態龍鍾,表達其強烈的艷羨青春年少的心情。
2、城裡看家多白發,游春總是少年人。——宋·麻九疇《清明》
這句詩描寫清明時節,踏青遊玩的風俗。詩人感嘆留在城中看家的,大多都是白發的老人,到郊區遊玩的,都是少年人。
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唐·崔護《題都城南庄》
清明時節,詩人到郊外踏青,在一家原子鍾,看到一位姑娘,他向姑娘討水喝姑娘對他表示好感。可是等到第二年,再次來到這里,姑娘卻不知道哪裡去了。
4、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清·王士禛《真州絕句五首》
5、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宋·高菊硐《清明》
清明節這一天,南北山上有很多墳墓,人們都忙著各自打掃自家的墳墓。
6、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黃庭堅《清明》。
歷史上的賢者、愚者究竟誰是誰非?現在人們看到的都是葬在同一座山丘上的墳墓。
⑺ 古詩清明全首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專遙指杏花村。
白話屬文釋義: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7)清明詩句擴展閱讀
這首小詩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⑻ 關於清明節的古詩有哪些
1、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出自於: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春事到清明,十回分花柳。——出自答於:辛棄疾《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
3、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出自於: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出自於: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出自於:高翥《清明日對酒》
6、清明時節雨聲嘩。——出自於: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7、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自於:溫庭筠《清明日》
8、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出自於:孟浩然《清明即事》
9、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出自於:楊萬里《寒食上冢》
⑼ 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9)清明詩句擴展閱讀:
清明節氣是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