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詞賦
A. 詩詞歌賦里的「賦」是什麼意思啊
賦:一種文體,有韻,形式像散文。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
B. 詩歌詞賦的基本知識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內的為詩,合樂的稱為容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歌: 詩體的一種。如:《長恨歌》;歌行(古代樂府詩的一體);
歌詩(配有樂譜可以歌唱的樂府詩)
賦: 中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
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
C. 詩歌詞賦的體裁有多少
1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的詩體可分為樂府、雜言、四言、 五言、 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詩體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
3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4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5 新詩(或稱白話詩)
D. 詩,詞,賦的區別和聯系及代表作
1、具體區別
1)從時間上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
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
2)從文學體裁方面
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
賦,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3)從和音樂的關系方面
詩,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
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2、代表作
1)詩
《詩經》
2)詞
《回波樂》、《好時光》、《漁歌》、《轉應曲》、《調笑》
3)賦
《子虛賦》、《甘泉》、《兩都賦》
擴展材料:
1、詩、詞、賦的概念:
1)詩
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2)詞
是由詩衍化而來的。詞的用韻、平仄、字數、句數與近體詩一樣,都有嚴格的規定,並且詞是歌唱的文學,因而詞有詞調,詞牌就是詞調的名稱,信人作詞,要以詞牌來寫,所以又叫填詞。
3)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
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2、詩、詞、賦的特點及聯系
1)在句法及修辭上,
詩: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風多雙數句),每句字數相同,措辭嚴謹
詞:各詩句長短不一,語言較典雅
賦: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
2)在藝術手法中,賦是詩最基本的運用手法。
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詩
網路-詞
網路-賦
E. 什麼是詩詞賦
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只不過那時候是四言的詩。到後來發展成樂府、古體詩和近體詩。樂府可以合著聲唱。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近體詩講究格律,分為律詩和絕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詩在唐代到達頂峰,所以說唐詩。
詞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可以配著曲子唱,所以有詞牌。又名長短句,顧名思義,與詩不同,句子有長短。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樂府是合樂的聲詩,以後凡是可傳唱的詩歌,都可稱為樂府,因此樂府不僅是齊言的詩,連長短句的詞、曲,也稱為樂府,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張可久的小山樂府等便是。所以樂府分兩種,詞雖然稱為樂府,但其實和早期的如漢樂府已經相去甚遠,不能混為一談。
賦,本來是一種寫作手法,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志的手法。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看到了兩者的密切關系,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趨於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謹嚴,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體的流變大體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魏晉南北朝流行駢賦和琴賦 ,唐代盛行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各個階段。
F. 詩詞歌賦的賦字的意思
釋義: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G. 詩詞歌賦有什麼區別
「詩、詞、歌、賦」的區別如下:
1、從時間上: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歌,一般指元曲和古代的民族美聲唱法,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
2、從文學體裁方面: 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歌,將詩句詠嘆為便於傳播的曲子,不識字的百姓也可唱。賦,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3、從和音樂的關系方面:詩,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歌」將詩句詠嘆為便於傳播的曲子,不識字的百姓也可唱。歌,是歌詞在文藝學分類上的名稱。入樂與否,是歌和詩的根本區別。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7)詩歌詞賦擴展閱讀:
詩詞歌賦,是人們對我國古代傳統文學的概稱,即詩、詞、歌、賦。
1、詩
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唐朝是詩的國度,詩人輩出。唐朝詩歌發展達到了頂峰。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如同萬芳園中的百花,競相鬥艷。
2、詞
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
從長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調(59~90)和長調(91以上)。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3、歌
在漢語中「詩歌」常並稱,但「詩」與「歌」明顯不同:「詩」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歌」將詩句詠嘆為便於傳播的曲子,不識字的百姓也可唱。「歌」是歌詞在文藝學分類上的名稱。入樂與否,是歌和詩的根本區別。
「歌」一般指元曲和古代的民族美聲唱法,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4、賦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
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
賦有「六義」:賦、比(比喻)、興(起興)、風(民風民俗)、雅(歌功頌德)、頌(祭祀)。
H. 常說的詩、詞、歌、賦,「賦」的含義是什麼
“賦”是一種文體,既有如詩一般的音韻特色,又沒有嚴格的字數、章法上的限制,表現出一種散文的趨向。其伴隨著“楚辭”而生,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屈原、宋玉等人對於賦的發展都有重要的貢獻。正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類時代中的文學特色,“賦”往往與“漢”聯繫到了一起,成為了漢朝文壇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而漢朝賦體的特點,可以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是“騷體賦”;其二是散體賦。一、“騷體賦”楚辭文化的傳承
“騷體賦”主要沿襲了楚辭的基本風貌,也因為屈原的《離騷》而得名,在文體的特徵上,“騷體賦”具有和楚辭同樣“兮”的標識,具有一種楚地的風味和語感。
而在賦體的主題意旨方向上,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對政治的關注,通過世界的變動,時局的變動,來抨擊時政,來表達對君王的勸誡。表現出一種社會與文學的交融。